EPMC空中沙龍丨如何解讀2016年宏觀環境與經濟發展形勢
2016年的宏觀形勢與應對策略(韓連勝會長)
一、2016年宏觀形勢解讀:
整體形勢:形勢更不確定,社會更不穩定。也就是說,項目化趨勢越來越強。
整體態勢:挑戰更艱巨,機會更豐富。也就是說,自主創業和系統管理對未來成就有更具大影響和價值。
二、我們的應對策略:
以更強信心、更高目標來應對。以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
以跨界經營、“眾”式發展為突破口。
以系統管理、“內功”打造為落腳點。
三、企業項目化俱樂部當前的任務:
將更多的同志精英請進來。
為大家提供更及時性、價值性服務。
讓組織更規模、穩健?!?/span>
當下熱點與新時代發展戰略(楊坤教授)
一、政治的角度
1. 美國大選表明:傳統政治對壘非傳統政治家,非傳統政治家獲得了大量的粉絲也就是說現在的社會,在傳統范圍內進行創新或者突破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二會”傳遞3個信號:
(1)穩定,經濟增長率、能源消耗、環境損害會適當降低
(2)增長途徑改變,由以前的投資、出口、需求增長向供給測改革增長改變
(3)創造新環境,新環境一定要有利于創新創業、有利于傳統企業升級換代、有利于企業家安心在國內做生意、有利于消費者在國內放心消費、有利于下一代和有利于吸引新的外商投資。
二、經濟角度
1. 經濟放緩,由以前的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回歸傳統的房地產拉動。
2. 海外狂購,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400萬人海外旅游,在短短10天左右花費2400億,平均每人花費1萬元,說明國人消費并不疲軟,只是對國內的消費環境和國內產品的失望。
3. 房地產,政策的不斷出臺,對于房地產的上升也是眾說紛紜,對于創業密級城市來講,年輕人把創業收入投入房地產,會加大創業成本;對于已經成型的城市來講,反而會刺激經濟,改善住房,促使人們早下決策。北上廣的房地產可以買下半個美國,如同當年日本東京的房地產幾乎買下整個美國,后來日本的衰退與房地產的泡沫有密切關系。
三、國人關注的2個問題
1. 女足沖進奧運會,讓人對男足也抱有幻想,男足中超聯賽80億的投入與男足的成績卻沒有形成正比。
2. 圍棋領域人機對決表明,未來的大量工作和中層管理人員可能會被智能機器人替代。
四、科技領域
1. 研發、品牌均進入世界百強企業的華為的崛起與各領域發展勢頭緩慢的老牌企業聯想的對比表明,搞好產品必須靠研發投入與品牌打造。
2. 互聯網產業的迅速下滑,首先表明互聯網產業對投資的吸納能力有限,更多的互聯網創業失敗的例子證明:做生意必須回歸傳統價值,持久滿足人們生理上和人性上的需求。
五、新的時代
企業生存發展必須保證投入小于產出,從服務化、信息化、知識化三個方面把握企業戰略方向
1. 服務化:解決用戶問題、創造價值
2. 信息化:大數據精準定位、探尋用戶需求的信息化
3. 知識化:培養知識整合、集成、使用的能力
“雙創”驅動的新經濟的初步看法和實踐體會(張曉林執行會長)
一、時代背景
——德魯克認為:一個好的計劃如果沒有實踐,也不過是個美好的意愿而已。
——李克強認為: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發展的,沒有挑戰我們可能偶爾還會懈怠。但越是面對挑戰,我們會更加堅韌、越戰越勇!
3月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看望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經濟、農業界委員并參加討論,這是他在今年“兩會”期間的首次發聲,提出三個觀點:
1. 繼續推行積極財政(更加有力)和穩健貨幣(松緊適度)的政策;
2. “雙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驅動的國家“新經濟”;
3. 開啟現代農業新時代。
二、科研、創新和創業的關系(科技實體的自身思考,引述鄧文中的觀點)
1. 創新通常被定義為發明、改良和組合,從無到有、使產品更好、使用更優都屬于創新。當今社會,在原有定義之上,還應該加上“增值”和“獎勵”。增值,是指創新要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而獎勵,則突出強調人的作用。
2. 科研是把財富轉變為知識,創業是把知識轉變成財富
3. 科研和創業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1)科研是把財富轉變為知識,是虧本的事情;創業是把知識轉變成財富,是賺錢的事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比如,曾經,收音機和電腦用的都是真空管,1926年科學家提出用固體來代替真空管的理念,到1947年把理念確認,再到1954年把半導體實際做出來,公司最終將其應用到收音機上。這個理念變成財富,一共經過了28年,這個過程中,研究機構和科學家干的是科研,目的不是賺錢;公司干的是創新、創業的事,目的就是賺錢。
(2)科研和創業,是應該有分工的,要注重質量而非數量。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應該專注于知識本身,不應該成為盈利機構,不能以賺錢為目的;而把知識轉變成財富的事情,以賺錢為目的,應該交給創業者去干。
(3)創新的心態問題:鼓勵創新必須先有接受創新的心態
孫中山認為人分三類,“先知先覺,后知后覺,不知不覺”,穩定的社會應該發揮各自不同人的特質。有些人能夠創新,但不能創業,有些人能夠創業,但不能守業。比如,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但40歲以后不大搞科學,而是去炒股票,結果一敗涂地,這就是沒有去堅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如何涌現更多創新的人才?鼓勵創新,必須先有能接受創新的心態,允許失敗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最難做到的心態。先知先覺的創新人才往往不是好學生,我們現有的學府能容忍這樣的學生嗎?愛迪生、比爾·蓋茨、喬布斯都沒有本科的文憑,他們有機會進入我們的創業園嗎?
所以,“這些都是心態問題,要鼓勵創新,我們必須先有能接受創新的心態?!?/span>
(4)我們來思考:自己又是上述三類中的哪一類人呢?這個問題有助于思索個人或各自組織在“雙創”驅動“新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與人和其他組織合作的態度。
三、商業模式與創業項目和團隊(投資者對創業項目的考察)
1.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對商業模式有一個經典定義——商業模式就是如何創造和傳遞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的系統。這是一個關于價值的系統!
2. 一個商業模式主要包括四個要素——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如果用幾個問題來判斷一個創業項目是否靠譜,可以問以下四個問題:
(1)你能給哪些特定客戶帶來什么價值?
(2)你有什么資源和能力為客戶創造價值?
(3)你的盈利模式(收入結構和成本結構)如何?
(4)你如何持續地為客戶和公司創造價值?
3. 創始(創業)團隊比商業模式更重要
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方向(梁毅副會長)
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自1840年簽訂條約以來,正式通商100多年。那么中國奠定經濟基礎,最核心的還是新中國建國的60多年,前30年是建立了一個工業的基本體系,它的特點是規模比較大,門類比較全,但是總體水平很低;最近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引入了競爭機制、科學管理和規?;a,形式了年平均增長7%-12%的快速發展期。從歷史發展的曲線來看,很多專家都認為中國經濟處于第一波高峰的平臺期,最近3、5年,我們可能會經歷一個回顧總結、調息休整的一個階段,也是為下一步的發展積蓄力量。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保持一個充分的樂觀心態。
那么截止目前,中國的經濟供給初步實現了物質的從無到有,從短缺到過剩,下一步要解決問題是從有到優、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因此中國經濟才處于所謂的去庫存去產能的短暫調整。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方向,這個專題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中國經濟的六大挑戰和機遇:
1. 城市與鄉村的問題,本質是農業人口走向產業人口的問題,因為工業的倍益效益遠遠高于傳統農業,因此從農村走向城市是大的趨勢,只不過是怎么走、能不能可持續發展、能不能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是核心問題。
2. 供給與需求的問題,普遍觀點認為,不是沒有需求,知識一些大陸化的需求已經產能過剩,而還有更多更高端的需求沒有對應的服務。具體表現為:國有企業的壟斷如何破除,如何引入合理的競爭,如何有效的實現產業升級或者產品服務升級。
3. 國內與海外的問題,這是最近5年的焦點。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的比例是9:1,我預測10年后的比例會變為7:3,我們這一代人或者90后的一代人,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國際視野。我們全球化的工作已經花開低落。
4. 勞方和資費的問題,多種生態都能找到在中國的原型,很多血汗工程和逼格很高的像BAT企業,同時并存,但是,職業經理人逐漸向合伙人制進化,除了承認資本的力量以外,也承認人本的價值。地位的級差也隨著組織的扁平化而逐漸弱化,那么人的尊嚴,無關乎社會地位的普遍尊重,這點在我們這代人感觸最深,也涉及政府的官本位問題、權利問題、去行政化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5. 國營和民營的問題,其實在中國這就是一個效率問題和分配問題。從科學管理的角度,民營企業有優勢;從分配合理的角度,國營企業顯得更公平,將來的公司融合可能是一個趨勢,比如存量用老辦法,增量用市場化方式處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6. 金融問題,中國從2014年開始,進入金融資本統治產業資本的時代了,任何一個產業項目,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與策劃幾乎是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的,至少在經濟的主戰場,這條定律是生效的,因此我覺得,從專業的角度學一點金融知識,交一些金融界的朋友,做一些金融項目,這個都應該是我們需要時刻抓緊和學習的一個內容。